不寻常的年头 不寻常的坚持******
作者:尹 鸿 梁君健
没有最不寻常,只有更不寻常,2022年之于中国电影便是如此。虽然开年以《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等影片开了一个闪亮的头,但随着疫情的起起伏伏、国际国内局势的复杂多变,以及观影行为和观众习惯的渐渐分化,全年电影市场的整体走势风风雨雨,年度票房总量不仅不足疫情前的50%,甚至也远低于2021年全年,电影生产创作供应端数量骤降,中国电影发展陷入了一个不期而至的“低谷”。但是,中国电影界依然在这种不寻常的考验中,以对时代的责任、对观众的热忱、对文化的担当,努力奉献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为大众提供精神力量,为电影带来发展动力,为未来创造复苏信心。主流价值与商业类型之间的结合出现了新的探索方向,电影类型更加具有中国式的丰富性和本土性,一些影片在生活的琐碎和艰难中传达了一种“无情世界的感情”,一批青年创作者在现实主义关怀、现代电影美学探索、现代社会心理表达上日趋成熟。这一年,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批质量上乘的电影精品,也进一步凝聚了行业共识,为电影复苏带来春的信息。
主旋律电影探索美学方法新突破
2022年,围绕党的二十大和“这十年”的主题,中国电影用自己的方式呼应着大时代的要求。2022年上映的主旋律影片数量众多,它们在艺术手法和市场接受等方面逐渐成熟,既有《长津湖之水门桥》《万里归途》《平凡英雄》这类瞄准商业制作的主流大片,也有《何叔衡》《望道》《邓小平小道》这类各具特色的人物传记影片,在全年的各个重要档期中均发挥了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万里归途》作为我国首部外交官撤侨题材影片,累计票房15.85亿元,成为今年国庆档“一枝独秀”的国产电影。相比于《战狼2》《红海行动》这两部以军事动作片为基本形态的同题材作品,该片讲述的是手无寸铁的外交官的故事。在这部归乡母题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创作者不仅深入刻画出主要角色的内在矛盾,为故事的转折提供了充分动机,而且在讲述撤侨故事的同时充分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并围绕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建立起有力的人物关系和支线情节。家国情怀与跨文化叙事的交织,真切地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该片突破军事动作片的模式,以人物塑造、情感关系、情节剧叙事为核心,加上一流的电影制作水平,体现了主流电影的新走向。
由徐克指导的《长津湖之水门桥》则沿袭了动作片模式,体现了中国主流电影的工业化水平,视听风格更加完整。除了对战斗场景等动作戏的精彩呈现外,该片还注意雕琢人物之间的情感,通过小动作和表情细节传递温情。同期上映的《狙击手》提供了抗美援朝题材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小场景和普通人物身上发掘戏剧性和意义感。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冷枪冷炮”运动中的狙击英雄张桃芳为原型,塑造了狙击五班一群年轻人的英雄形象。影片虽然在历史质感与战斗传奇的融合上还存在诸多可以完善的方面,但它证明在大投入、大场面之外,主流电影还有更多创作道路可以探索和选择。
此外,抗疫题材电影《穿过寒冬拥抱你》《你是我的春天》,表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主题的《平凡英雄》,表现相濡以沫的大中华情怀的《海的尽头是草原》等影片,都在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上精心开掘,拓展了主旋律电影的表现空间和表达形式。特别是《邓小平小道》讲述了邓小平一家在“文革”期间被下放江西劳改三年多期间的故事。虽然这是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已有公论的一段历史,但创作者充分挖掘人物的历史细节,成功塑造了多元化的人物关系。在描摹伟人普通一面的同时,也通过碎片化的叙事抽象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动力之源,在领袖人物传记片方面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主旋律电影在大投入、大制作之外,在青春励志、伦理亲情、人物传记等方面,这一年都体现出电影创作者对既有创作经验的自觉突破,虽然各自在人物塑造的丰满性、艺术完成度和情感表达的充分性,特别是历史还原度、情节的合理性等方面都尚待完善,但是这种突破创新的自觉性恰恰是中国电影最大的动力。
现实主义聚焦烟火人间的爱与希望
现实主义创作在近年来显现出一种趋势:一方面,现实的苦难和矛盾不能回避;另一方面,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梦想必须坚持。不沉溺于现实,不虚韬着梦想,中国电影呈现出新的创作气象。
文牧野继《我不是药神》之后的第二部影片《奇迹·笨小孩》讲述了易烊千玺饰演的景浩独自带着年幼的妹妹在深圳生活,并希望通过废旧手机零件回收这一行当来凑出妹妹高昂的手术费。影片生动地展现出普通人在面对困境的过程中的守望相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当这种力量遇到了改革开放提供的机遇时,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既是对改革开放深圳腾飞过程的电影化的叙述,也是对真正来自人民的伟大力量的致敬。
如果说《奇迹·笨小孩》是用青年人和普通百姓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追求生活梦想为励志主题的话,那么《人生大事》则是通过“一地鸡毛”的凡人琐事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沟通、理解,最终表达了一种超越血缘亲情的“无情世界的感情”。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是一位从事传统丧葬行业的年轻人,处理的是与死亡有关的禁忌性的事务。影片关注底层生活,但并未一味苦情化,而是准确把握住悲喜之间的情绪节奏,有感动但不压抑,在烟火气十足的社会情境里,小人物的艰辛生活中透露出一种简单得让人感动的爱和温暖。
2022年还出现了很多有特点甚至达到很高艺术成就的中小成本影片,体现出这十年电影产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展现出电影领域的创新力量。《妈妈!》在呈现疾病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用作一种对于个体生命记忆的隐喻,并在家庭结构中完成了独特的主题表达。《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则来自于一位青年创作者对于电影艺术的坚持探索,该片以极简化的视听语言刻画出极丰富的生活细节,缝合出一个独特的记忆世界。张律导演的《漫长的告白》用含蓄隽永的风格将爱情和友情的故事叙述得令人柔肠寸断。上述这些电影都集中体现出电影艺术的人文价值,密切关注时代变革之下个体心灵世界的变化。关注现实烟火,温暖人性社会,体现出国产片在创作态度上一种有意无意的选择,其中的部分影片在坚持艺术探索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这再次印证了:可能不是观众不看好电影,而是我们的电影确实还不够好。
成长中的青年电影人让电影更贴近现实
这一年,青年电影人爆发出生机勃勃的创作力量。与过去青年创作更喜欢幻想类型、IP改编、青春爱情等不同,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命运、关注“渺小”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沉浮,甚至形成了一种现实主义“新浪潮”的雏形。
《人生大事》是青年导演刘江江的处女作,他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的新闻专业,长期在地方台拍摄栏目剧。凭借这部影片,刘江江获得本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文牧野是电影学院的科班出身,2018年凭借处女作《我不是药神》被观众所认知,《奇迹·笨小孩》延续了他对普通人生存境遇的描摹,并使其凭借此片获得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和第十七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编剧。此外,《万里归途》的导演饶晓志也是“80后”导演,先后编剧执导了《无名之辈》《人潮汹涌》等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影片。
这些年轻一代导演的现实主义创作都有较为鲜明的共性:一是在叙事上熟练地使用故事节拍表,通过不断增强的戏剧性水平来吸引观众;二是依靠快节奏、密信息营造出符合现代观众需求的视听感受,提升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影院性;三是拓展情感与效果的多样性,严肃话题不排除轻松表达,个体故事关联宏观的社会表意,通过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净化焦虑、激励人心。同时,这些导演也积极地拥抱商业元素,并且将这些资源较好地整合到创作需求中。现实主义情怀、现代电影视听语言、现代青年审美心理的把握,本年度的青年电影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另一种可能。
只有广袤的高原才能托举起摩天的高峰
中国电影的高峰之路、中国电影的强国之路,一定是建立在产业发展、市场繁荣基础之上的。2022年,由于供给不足和疫情防控的双重影响,加上观众娱乐方式的变化等等,影院市场几乎进入了十年来的最低点。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中国电影必然会渐渐走向复苏,电影管理机构、产业主体和从业者将凝聚起越来越强烈的发展共识,完成中国电影新的龙腾虎跃。
进一步激活产业链,扩大国产影片特别是具有商业带动性影片的供给,持续提升电影创作品质,当是第一要务。2022年电影档期的极化现象尤其显著,高票房电影全部来自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在热门档期中,尽管影片艺术上存在种种“硬伤”,但只要本身具有一定商业品质,基本上都能够获得较好的票房,像《独行月球》《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新神榜·杨戬》《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等成熟的类型化和IP转化作品都获得了商业成功。这一年里,中国电影人在发布会、电影节、研讨会、总结会等各个场合,都对供给侧的危机展开了建设性的反思与讨论。虽然疫情给电影业带来的影响有望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结束,但未来市场和创作仍然会受到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论外部环境风云变幻,只有电影人做出真正不辜负观众期待的好电影,中国的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才会在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好。
电影市场的繁荣还需要扩大对海外高质量影片的进口力度,推动丰富多元的世界电影进入中国市场。2022年不多的引进片中,《侏罗纪公园3》和《阿凡达:水之道》的票房成绩都冲入年度前十,此外,“名侦探柯南”“航海王”“神奇动物”等成熟IP的电影也都取得了上亿的票房。但是,总体上引进片对于电影市场的贡献相当有限,票房过亿的影片仅有11部,市场占有率也只是刚刚超过20%。未来,在保证国产电影占有率优势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世界各国优秀电影引进的数量和效率。这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院线的长远经营和行业信心的提振。在中外电影文化充分互鉴的基础上,中国电影企业要进一步努力走向世界。只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国际企业,更多的中国电影受到世界观众的好评,才能够有效增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故事变成世界故事的能力。
在题材规划、创作策划、生产安排、发行档期等诸多方面,中国电影都需要在新形势下有新思考、新举措、新改革。电影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观众以及观众的不同需求,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试金石。归根结底,百花怒放、万紫千红才是中国电影真正的春天,希望中国电影用厚实的高原支撑起人们期待已久的新的高峰。(作者尹鸿系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梁君健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冰雪盛会铸经典 向着春天再出发——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周年之际******
2022年立春之日,一段团结与梦想的故事从北京起笔,全球共襄北京冬奥会的盛举,人们共享奥林匹克的荣光。“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引作用。”“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一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盛会,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
2023年的春天如约而至。在北京冬奥会精彩开幕一周年之际,回眸申办、筹办、举办全过程,广大参与者共同创造的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继续发出“一起向未来”的深情呼唤。
视频:冰雪盛会铸经典 向着春天再出发——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周年之际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冬奥遗产造福人民
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开幕烟花在鸟巢上空绽放。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今年春节假期,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座北京冬奥会冠军高亭宇创造历史的地标场馆热闹非凡——冰场外,等待取冰鞋的游客排起了数十米的长队,冰面上,不同水平的滑冰爱好者尽情驰骋。
为庆祝冬奥会开幕一周年,国家速滑馆举办了首场市民速度滑冰系列赛。参赛选手不但可以享受专业转播机位的现场直播和大赛标准的电子计时记分,优胜者还可以像奥运健儿打破纪录那样,荣登“冰丝带”专属纪录墙。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武晓南说:“我们这块‘最快的冰’变身为群众的冰,就是要让更多人一起共享冬奥遗产、共创美好未来!”
2023年1月30日,市民游客在国家速滑馆内滑冰,感受冰雪乐趣。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在北京冬奥会之后的首个冰雪季,沉浸式体验成为冬奥场馆的靓丽名片。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人们乘着“雪圈”从大跳台落地区俯冲而下,体验苏翊鸣、谷爱凌在这里的夺冠视角;在延庆奥林匹克园区,畅滑冬奥赛道“雪飞燕”、在“雪游龙”体验“冰上F1”雪车雪橇的速度与激情、入住冬奥村运动员“冠军房”,已经成为时髦的打卡项目。
这是2022年4月26日拍摄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下)和冬奥村(上)(无人机照片)。北京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于2022年4月2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在云顶滑雪公园,通过改造、适当降低难度后的U型槽、障碍追逐、坡面障碍、平行大回转等赛道,也向大众正式开放。大年初一,来自北京的贾先生一家早上吃完饺子就赶往崇礼,中午就完成了兔年“首滑”,京张高铁让崇礼成为北京人“家门口”的滑雪场。“虎年春节我们全家人在电视机前看冬奥会,兔年春节我们已经迫不及待要亲身体验冬奥赛道了!”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是一道世界难题,“双奥之城”北京同张家口一道,在场馆建设改造之初就充分考虑场馆功能用途,令其不但在赛时精彩亮相,更在赛后造福人民。
与“冰丝带”交相辉映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也在新年伊始开门迎客。“鸟巢欢乐冰雪季”在“鸟巢”北侧的附场开幕。3.4万平方米的冰雪乐园内,人们一边滑雪,一边与“鸟巢”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同框拍照。
在国家游泳中心,供大众健身的游泳池,以及拥有冰场和冰壶赛道的“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都恢复运营,实现了“水冰”双轮驱动。“我们早就‘瞄’上这块场地了!以前要跑到郊区借别人的冰球场打冰壶,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体验一流设施。”家长肖女士对记者说。
2023年2月1日,游客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内体验冰壶。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一流的场馆需要一流的赛事作为支撑。北京冬奥会后,各大场馆有望成为多项世界大赛或国内赛事的举办地。国际滑联“卓越中心”“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等纷纷落户冬奥场馆,我国体育对外交往有了更多平台。
在冬奥场馆内,不少工作人员穿着冬奥服装为游客服务,他们抓紧学习市场开发、商业推广知识,逐步完成从“场馆运行”到“场馆运营”的身份转变。在冬奥场馆外,一批经过北京冬奥会历练,熟悉赛事策划与组织、冰雪产业管理、冰雪运动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正在新的岗位发光发热。
曾在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工作的刘金通过国际雪联层层考核,成为中国第一位高山滑雪的国际技术代表。
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经营负责人之一的郭磊如今回到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部。北京冬奥会吉祥物“一墩难求”的经历让他深知,做好特许经营要以消费者为中心,紧盯市场需求,深耕产品内涵。
……
对冬奥人来说,北京冬奥会是一段难忘的人生记忆,更是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在2022年12月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慨道:“感谢所有人的付出,北京冬奥会的美好回忆我将永远铭记!”
竞技体育持续突破
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全项参赛,以9金4银2铜高居金牌榜第三位,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夺得18金20银23铜,历史上首次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双榜首。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中国运动员创造历史最佳,书写“冰雪荣耀”。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和优异的运动成绩,对中国竞技体育产生深远影响,不仅积累了经验,更鼓舞了士气。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体育健儿持续巩固优势项目,不断补齐短板弱项,继续在多个项目上争金夺银,取得突破。
在2022-2023赛季速度滑冰世界杯第二站荷兰海伦芬站男子1000米比赛中,中国选手宁忠岩为中国速滑队收获了新赛季的第一金。“给好运一点时间,它不会离我太远的。”在北京冬奥会上,宁忠岩没能登上领奖台,但是他一直没有服输,已经把目标瞄准了下届冬奥会。
1月19日和21日,中国选手谷爱凌在2022-2023赛季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世界杯分站赛连夺两枚金牌。这位在北京冬奥会上收获两金一银的天才少女,正用她的精彩表现带动更多年轻人喜爱冬季项目。
在普莱西德湖进行的2023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女子冰壶决赛中,中国队以6:4逆转战胜韩国队,夺得金牌。这是自20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冬会之后,中国队再次摘得世界大冬会女子冰壶金牌。
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的2023年U20男子冰球世锦赛乙级B组比赛中,中国队以五战全胜的成绩夺得冠军。自2011年国际冰联实行新分组规则以来,中国队首次升入U20男冰世锦赛乙级A组,中国冰球的青年力量正快速成长。
……
冬季项目不断进步,夏季项目也在创造历史。
2022年女足亚洲杯,中国女足在半决赛“点杀”日本队,又在决赛逆转击败韩国队,时隔16年重返亚洲之巅。
2022年2月6日,中国队在颁奖仪式上庆祝。 当日,在印度孟买举行的2022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2战胜韩国队,夺得冠军。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摄)2022年女篮世界杯,王思雨在半决赛终场前投进的最后两个罚篮,不仅被球迷评选为2022年亚洲篮球最佳进球,更是把中国女篮带进决赛,亚军也追平了中国女篮在世界杯的历史最好成绩。
2022年田径世锦赛,男子跳远选手王嘉男凭借最后一跳的8米36逆转夺金,成为首位获得男子田赛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在网球大满贯赛事中,郑钦文、吴易昺等多位中国网球新秀取得突破……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发布的《2022年我国运动员取得成绩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体育健儿共在21个项目上获得93个世界冠军、创11项世界纪录,其中既有强势夺冠,也有崭新突破。
2022年2月5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2023年,2024年巴黎奥运资格赛将全面开启,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也将迎来倒计时1000天,而今年的杭州亚运会则是继北京冬奥会之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要主场体育盛事。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说,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体育战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高质量推动体育各领域发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新实践。
群众体育彰显活力
2022年10月,国际奥委会发布的《北京冬奥会市场营销报告》显示,本届赛事吸引全球20.1亿电视观众和数字平台观众,成为转播时长最多、收视率最高、数字化互动最广泛的冬奥会。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更在于让冰雪运动从原来的小众项目成为大众新时尚。
兔年新春,冰雪热让年味更浓。在北京什刹海冰场,大红灯笼点缀其间,中国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武大靖头戴熊猫帽、身着军大衣,与大爷们进行滑冰竞速。他说:“从小就是跐溜滑高手,到什刹海冰场,发现高手老多了。”
2023年1月20日,市民在北京什刹海冰场休闲。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在河北崇礼,各大雪场酒店房间基本均处于“爆满”状态。春节假期,崇礼区六大滑雪场游客达15.69万人次。雪场“人满为患”的消息,让国内雪圈为之一振。
北京冬奥会种下的冰雪运动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来自新疆石河子的小朋友聂榕辰是苏翊鸣的铁杆“迷弟”,只有6岁的他如今已有4年“雪龄”。这个冬天,他每周至少有10个小时“泡”在雪道上。未来,他希望像苏翊鸣哥哥一样进入国家队。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滑雪教练通石金说,北京冬奥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报滑雪课,而且很多陪孩子来的家长也从最开始的“看看”,变成了后来的“练练”,大家都想体验滑雪的快乐。
中国西北之北,阿尔泰山雪层厚、雪季长,而且是雪友最爱的天然粉雪。“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一支专门做滑雪测评的创业团队已在此安营扎寨,远赴千里“淘金”的他们相信,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只是开始,会有更多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滑雪体验,“我们要在阿勒泰等他们”。
随着“南展西扩东进”步伐加快,冰雪运动画卷也在我国南方铺开。新年伊始,为期3个月的四川全民健身冰雪季开幕,涵盖了竞技类冰雪赛事、亲子群众类体验等项目;湖北省第三届冰雪大会在恩施巴东绿葱坡滑雪场举行;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广西南宁,每个周末都有约2000至4000人次踏上冰纷万象滑冰场……
神州大地绽放冰雪运动之花,大江南北涌动全民健身热潮。岁末年初,2023北京冰雪消费节拉开帷幕;浙江江山一年一度的乡村运动会举办;中西部地区县域乡村足球赛在全国5个省区、26个县域内展开较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在年初召开的各地两会中,有关“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的部署和规划、真招和实招陆续推出。
北京市提出,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持续普及冰雪运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新建或更新一批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新增各类森林步道100公里、健康绿道50公里,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河北省提出,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旅产业,实施冰雪运动、冰雪文旅、冰雪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加快冬奥场馆市场化开发,抓好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建设;浙江省提出,2023年要举全省之力办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加快建设省全民健身中心,新建省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000个、“环浙步道”2500公里;四川省提出,要把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纳入城市规划刚性要求,大力推动新建改建体育公园;广东省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免费低收费开放……
区域发展齐头并进
2022年1月21日,G8825次列车经过居庸关隧道,冒雪驶向太子城。当日,京张高铁冬奥列车开启赛时运输服务。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本趟列车由清河站始发,经停八达岭长城站,最终到达崇礼站。”春节期间,北京清河站人来人往,携带各式各样雪具的游客们正兴冲冲地搭乘列车。京张高铁和京礼高速串联起了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真正实现了路通人聚。
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上,“首钢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最美冬奥城”“张家口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已成为冬奥筹办带动本地发展的典型范例。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在赛后30多天就顺利完成从赛场到景区的转换,今年春节假期,北京市延庆区共接待游客75.8万人次,占全市乡村游接待游客总数的57%。延庆区区长叶大华介绍:“我们先后推出了冰灯、冰场、冰馆三块冰特色旅游产品,冰雪观光、冰雪赛事、冰雪民宿、冰雪运动等多种业态,延庆已成为广大冰雪爱好者的首选目的地。”
因冬奥实现华丽转身的首钢园,正努力推动这里的山、水、冬奥、工业遗存融合发展。首钢滑雪大跳台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馆,将积极申办赛事;首钢极限公园成为京城滑板、攀岩等户外极限运动聚集地;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的42公里滨河步道,成为北京首条全封闭马拉松路线。
2023年1月15日,游客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下体验雪地越野。2023年元旦开启的“首钢园冰雪汇”,让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大众冰雪乐园。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在崇礼,冬奥红利变成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个冬天的滑雪热让崇礼本地人卢永帅累并快乐着。作为滑雪教练,他这几年陆续通过了国内以及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滑雪教练资格认证,收入也水涨船高,一个雪季每月能收入大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奥雪极限雪具店店长闫永利也迎来了一年里最忙的时候。他说:“近期店里已经接待了六七千名顾客,还有来自俄罗斯、印尼的(顾客),营业额一天就有几千块钱。”
冰雪运动的广泛普及,有力推动了冰雪装备制造、旅游休闲、服务培训等产业快速发展,如今的崇礼每4人中就有1人从事冰雪相关工作。
2月1日发布的《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后)》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显示,北京冬奥会在赛事结束时即实现100%碳中和;赛事筹办优先使用租赁的产品或部件,租赁比例约79%;在奥运史上首次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并获ISO标准《体育设施与大型赛事可持续性评价指南》的预立项……这些无疑为我国今后举办大型赛会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筹办和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过程中,全社会关爱、帮助残疾人成为共识。赛事的《无障碍指南》《无障碍指南技术指标图册》等技术规范,推动《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修订和出台,全面提升了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
……
冬奥筹办七年磨一剑,冬奥举办一朝铸经典。我国始终把冬奥筹办与城市、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冬奥成果与人民共享,通过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带动全民健身走向纵深,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身心更健康、就业更充分、生活更美好。
圆梦冬奥会,一起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北京冬奥值得永远铭记,北京冬奥精神将激励广大中华儿女在新时代踔厉奋发、不懈奋斗,创造奇迹。向着春天再出发,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文字记者:姬烨、孔祥鑫、李春宇
参与采写:张骁、夏子麟、杨帆
视频记者:孔祥鑫、夏子麟、张骁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黄康懿、王浩程
(新华社)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